这是两个问题,不存在必然联系。电子支付的出现是为了方便消费,同时也促进了消费,但它出现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“超前消费”。
(卡在自己手里,怎么刷、用什么渠道刷,这是个人能决定的,而不是由渠道决定)
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“储蓄、囤积”的习惯,尤其是农村老百姓,他们更加擅长这些。就拿储蓄来说,不管什么样的家庭(特殊原因除外)或多或少的都会有一点积蓄,储蓄的原因就是“以备不时之需”;如果在农村呆过的话,就会发现自家的老人在卖粮时都会格外留出几百斤来,有人说这是为了留种,实际上这就是怕遭遇恶劣天气、寒冬的情况下,没有食物,留出来的粮食可以用来吃,所以与储蓄对应的就是“超前消费”的概念。
(超前消费的诱因绝对不是电子支付)
但在“超前消费理念”出现之后,还是有很多老百姓保持着“储蓄”的习惯,先不说这种习惯是好是坏,但起码证明电子支付也方便了老百姓“储蓄”。
电子支付的出现,实际上是加快了资金的流动,极其的缩短了与资金交易有关的行为,比如工资发放、汇款、转账、付款等等,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。而电子支付的出现也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,这点尤为重要,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感叹移动支付的方面,很多中国人到了国外抱怨没有移动支付,生活很不方便。
电子支付是一次创新,而这种革新具备两个要点:一是解决了行业痛点,具有一定的硬性创新,电子、移动支付做到了;二是供需双方都因此获利,很显然这点也做到了,以支付宝、微信为例,他们都是电子支付领域的霸主,好处就不多说了,懂的自然懂。但这并不代表电子支付的出现“方便了超前消费”。
超前消费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的对于“消费”的理解,而并非“支付”形式上的方便,说的通俗些就是,超前消费是一种“思想作用行为”的具象化,电子支付也好、移动支付也罢,或是现金交易,它都不会干涉一个人的“超前消费”行为,只不过电子支付的出现让这个过程无限缩短了而已,看上去好似“方便了超前消费”。
要知道超前消费就是利用网贷、信用卡、花呗、白条等金融媒介产品,提前支取自己未来要赚的钱来消费,而这种理念很早在外国就存在了,我国还处于解放初期,国外的信用卡(超前消费理念)就已经存在30年以上了(1915年起源于美国)。我国是在70年代末期才真正意义上的出现信用卡,但审核条件却是极其苛刻的,90%以上的人们都没有资格申办。
再后来随着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,国内的支付领域逐步像电子支付发展,而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,信用卡的审批条件也逐渐放宽,这才有了现在的“国内超前消费理念”,但还是开头那句话,电子支付只是缩短了“超前消费”的过程,真正决定“超前消费”行为的是思想。
基于现在网络桑文化、资本的运作,很多人也都喜欢、习惯了这种超前消费的形式,再加上电子支付提供的便捷,也使很多人迷恋其中无法自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