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小石潭记有感600字(小石潭记语言上有何特色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)
发布时间:2022-09-25 23:57
浏览量:5
答 : 动静结合,虚实相对
大自然中山川景物的存在形态,概括地说不外乎两种:一种是静态,一种是动态。高山峻岭,雄姿屹立,富于静态美;行云流水,舒卷自如,富于动态美。《小石潭记》不仅对于潭边静止的岩石,以及犬牙交错般的溪岸等描绘得十分细致,而且能够将动态中的事物描绘得十分传神。如写随风飘拂的青枝翠蔓,写“斗折蛇形,明灭可见”的小溪,都给人一种动态美感。尤其是写潭中鱼,静则“台然不动”,动则“椒尔远逝,往来翕忽”,整个画面活泼灵活,情趣盎然。
为了使笔下的形象更加鲜明,作者还采用了以实写虚,虚实相衬的手法。如写青树翠蔓婆娑舞动的情态,虽然没有明写“风”,但从“蒙络摇缀,参差披拂”的实写中,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有阵阵和风轻轻地吹拂。特别精采的是刻画潭水清澈,除了“水尤清冽”一句是直接描述外,没有一个字写到水,但有关“全石以为底”,“日光下澈”、游鱼“皆若空游无所依”的种种描写,都反衬出潭水的清澈澄净。
而整个第二自然段,泼墨在鱼,归趣在水。对鱼来说,这是正面写实,维妙维肖,纤毫毕露;对水来说,是侧面烘托,虽是虚写,但凝神可感。借游鱼来表现澄澈的水,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。这种写法显然受到郦道元的“禄水平潭,清洁澄深,俯视游鱼,类若乘空”(《水经注·消水》)的影响,但就其形、神、影、趣而言,实在是出于蓝而胜于蓝。这种实中写虚,虚实相衬的写法,比起全用实写来说,无疑会给人留下反复品味和丰富联想的余地,增强其艺术魅力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