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书是好事,喜欢读书是个好习惯。会不会读书?读什么书?怎么读书?读了有什么收获?这又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系列问题。在此,一点愚见与大家分享。
近几年来,慢慢养成了读书的习惯,我觉得,读书应该成为我一辈子的习惯。阅读慢慢的改变了我,虽然没有发生很大的改变,但是我能感觉到我跟以前不太一样了。并不是说阅读带来物质上的改变,你对待很多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,更多的独立思考,脑子里有时候也会冒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。阅读让我享受独处的时光,我特别希望每天可以一个人呆上两三个小时,读书也好,写点东西也好,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好。总之,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时光也很自在享受,并不会无趣。
虽然生活有时候感觉迷茫,但是也不怎么特别焦虑,现代人好像特别容易焦虑,该享受生活的时候就享受生活,焦虑其实也没太多用。
读书带给我很多快乐,但是我也不喜欢把一定要多读书的想法强加给别人。现在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社会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,有自己独处的方式,学习的方式,解压的方式,不需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,虽然你觉得好,也许并不适用于每个人。不读书,可能有些遗憾,只读书,没有自己的思考也没有太多用处。
也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益的,书怎么样取决于写书的人。那些思想有问题,传播低俗文化的人写的书有益身心吗?有的书籍虽然行文流畅,语言优美,但是通篇读下来,你会发现它没有内核,它没有让你惊艳的思想,也没有传播任何知识,你根本不知道它到底在说什么。写书的人才是关键。爱读书,也要选好书。有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或者一些专家博主会说,这本书非常好,必读不可,人生一定要读的书之一等等。真的是这样吗,这样说太有失偏颇了,是在给出版社打广告吗?我觉得世上没有人人必读之书,也不是人人都需要读书。
读书,因感悟的积累而结果。让读书成为习惯,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。关于读什么,怎么读。千百年来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古人常说:“为学当先立宗旨”、“开卷有益”、“学贵心悟”、“学以致用”……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。读同样的东西收获却不同?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没用心去感悟。 读书,好比采花粉,写作才是酿蜂蜜。把千家的花粉采来,经过自己的酿造,形成了自己的思想,变成了自己的语言,生出了像自己一样风格的文章,这才是最最甜蜜的。过去一味的死读书,我行我素,终归一事无成。如今在读书时,有自己的思想,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,才算读好了,读懂了。
说一千道一万,读书,最重要的是选择,弃粗取精,去伪存真,不能囫囵吞枣,也不能全部博览,我们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,要有选择性的去读,结合各自情况,要读自己感兴趣并对自己有用的书,才是真读书。